知屋网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民俗演绎 > 人文

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

作者:opple 时间:2023-06-12 阅读:()

  屈原,名平,与楚王同族姓。他知识渊博通晓国家兴衰之道,楚王十分信任他。上官大夫与屈原同职,他也想得到怀王恩宠,于是在屈原拟定国法时,上官大夫试图将其夺走,可屈原不给他。于是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:“大王您让屈原拟定国法,众人无一不知,不过每颁布一条法令,屈原夸耀其功说‘除了他,谁都定不出这些法令’。”怀王听信了他的话,疏远了屈原。不久后,屈原写下巜怀沙》赋,怀着满腔悲愤抱着石头跳下汨罗江自杀了。老百姓怨纷纷,怕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,便包的粽子投下江中,还有人划船下水去找屈原的尸体,不过没能找到。

  因此,端午节这天大家通常要划龙舟吃粽子,纪念大诗人屈原,这天还要在门上挂蒿草,取避邪之意;蒿草旁还要挂猴子,取看门猴子之意。

  开始包粽子啦,先得准备一堆糯米许多粽叶。先把粽叶握成一个近似三角的涡,将糯米一把一把的装进去,不过不能装得太满,不然蒸的时候就会漏掉。将长出来的粽叶卷过来封底,放进锅中蒸几十分钟,美味的粽子就出锅了。

  “节分端午自谁言,万古传闻为屈原。堪笑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。”端午节的传说还有很多,让我们再去发现吧。

 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(精选篇4)

  福州作为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其地位不言而喻,福州端午节习俗很大程度上也是闽南地区端午节习俗的一个缩影。

  端午节,福州俗称“五月节”,又称“五日节”。一般节日多是晚上聚餐,而这个节日却是中午,故谓“端午”。时值农历五月,且从初一直到初五,故又称“五月节”、“五日节”。

  传统的福州端午节习俗中要摆宴,除一般菜肴外,要喝雄黄酒(有毒,现在没人喝)、吃粽子及荷叶包夹红烧肉或米粉肉;小孩子要穿上新衣,挂“红肚兜”,佩“香袋”;妇女头系续命丝,佩符簪艾虎、浴兰汤;家家户户门上悬插蒲艾,书符作门帖;制雄黄筒,燃黄烟喷于屋壁、蚊帐等处,以驱虫毒。福州民谚“未吃月节粽,寒衣都没了”,表示季节肚兜的转换,之前则“凉九蓄三”,早晚地气冷,要多穿衣服,过了五月节,寒衣就可以收起来了。

  农历五月初一龙舟下水,俗称龙船鼓转头,节日的气氛逐日浓厚,到初五达到高潮。

  福州端午节习俗里龙舟竞渡最盛行、历史最悠久的是闽江南港苏岐一带。据《闽侯县志》记载:“台江、西湖、北湖及城内诸河皆有之,而苏岐尤盛”。

  南港苏岐,位于福州南郊南通、南屿之间,系闽江抵南台岛后分成南北两港而得名。这里水深港阔,风浪不大,两岸人口密集,历来是福州端午节习俗中主要的民间龙舟竞赛地,歌谣:“五月五,是端阳,南港江上好风光。锣鼓震天冲破浪,蛟龙健儿争飞翔。两岸观众齐欢呼,热闹奢华又一场”。竞渡日,万人空巷,竞赛地两岸观众激情欢呼、喝彩,鞭炮轰响、锣鼓喧天,彩旗招展,炎热的天气加上火爆的场面,形成中国式的“狂欢节”。

  为使五月节过得红火,龙舟赛组织者早在四月下旬就开始做宣传工作,边敲锣打鼓,边唱“采莲鼓”歌谣,到各户、各商家募集经费。“手拍锣鼓响连天,采莲募款到街边。这间店号沈绍安,古董雅玩排堆山;脱胎漆器扬四海,店号创设乾隆间。宣政路上好排场,这间馆店聚春园;叽喳哔卟真务味,特色名菜佛跳墙。”现编的通俗顺口歌词,商家自然爱听,乐于出钱,凡出手大方的则获取坐“龙头”殊荣。

  自唐末至民国一千多年间,福州西湖都是龙舟竞渡重要场地,因此“湖天竞渡”成为福州西湖八景之一。民国四年(1915年)福建巡按使(省长)许世英手书“击楫”碑刻今尚存。

 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,最流行的说法是纪念战国时期,楚国大夫、爱国诗人屈原。屈原受奸倭排挤,报国无们,自沉汨罗江。民众争相划舟施救无果。为不使遗体被鱼龙吞噬,百姓把饭团以竹叶包裹投入江中,是日为农历五月初五。故而有端午节习俗有龙舟竞渡、吃粽,流传至今已达两千多年了。

 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(精选篇5)

  农历五月初五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——端午节,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此外,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,如:午日节、重五节,五月节、女儿节,天中节、地腊、诗人节、龙日等等。虽然名称不同,但总体上说,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一样的。

显示全部

收起

相关文章
精品推荐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