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opple 时间:2022-12-15 阅读:()
求之下流固颠,求之地中,不更颠乎?”
①固:固然
【译文】到下游寻找石头,固然荒唐;在河底寻找,不更荒唐吗?
如其言,果得于数里外
①如:依照,按照
②得:找到
【译文】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,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。
然则天下之事,但知其一,不知其二者多矣。可据理臆断欤!
①然:既然这样
②则:那么
③臆断:主观地判断
④欤:yú,文言助词,表示疑问、感叹、反诘等语气。相当于“吗”。
【译文】既然这样,那么天下的事,只知道其中一点、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,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?
三、评价文章中的三个人物
僧:“阅十余岁,僧募金重修 ”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
讲学家:“笑曰”“尔辈不能究物理”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,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
老河兵:有实际经验,自信满满
方法
人物
地点
结果
第一种
僧
原地河中
不可得
第二种
僧
顺流而下
无迹
第三种
讲学家
原地沙下
失败
第四种
老河兵
求之于上流
果得于数里之外
四、文章的主旨(中心思想)
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,我们不能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,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。
五、学习之后的启示
不能片面地理解,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;更不能主观臆断,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。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,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。
六、如何理解两个“笑”?
如讲学家的“笑”
(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,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)
老河兵的“笑”
(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,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)
七、本文的写作特点
1、层层铺垫
2、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
3、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
显示全部
收起